因炒河粉里吃出一只蟑螂,成都小伙陈龙一纸诉状将商家告上法庭,耗时约8个月后,最终胜诉,法院判决商家退还13元购物款并赔偿500元。几天前他已收到这笔赔偿款,并把钱捐给爱心基金会。他说,耗费这么长时间打官司“较真”,是希望真金白银的赔偿更有约束力,能够警醒广大餐饮商家,一定要做好食品安全工作(7月20日《成都商报》)。 生活中,相信吃到不洁之物的消费者不在少数,当他们跟商家理论,商家不予理会,甚至还可能叫消费者去告他时,是忍气吞声还是真的去起诉?不少人会因怕麻烦而作罢。而陈龙却较了真,耗时8个月胜诉获赔,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维权示范课。 为了一碗粉,官司打8个月,值得吗?从保护消费者权益角度说,值得。不少消费者在面对一些看起来微小的食品安全与侵权事件时,往往害怕麻烦,认为得不偿失,而选择息事宁人。莫说一根头发、一截钢丝球渣,即使饭菜里出现苍蝇、蟑螂等,也基本只会要求店家重新换一碗,基本不愿或不敢和商家对簿公堂。正因不善、不愿或不敢维权者实在太多,普遍缺乏法律意识,这在一定程度上变相纵容了商家的侵权行为。 实际上,运用法律武器,哪怕只是一碗炒河粉的小消费维权,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。据报道,陈龙是自己查询相关法律法规,向法院提交的诉状。第一次因证据不足撤诉后又重新起诉。这一次,他重新提交炒河粉局部照片(含蟑螂)、录音(新证据)、聊天记录、微信付款记录等一系列证据,形成了证据锁链,证明“问题河粉”确由所起诉商家提供。可以说,他善于学法用法,给自己维权帮了大忙。而法院也并未因为这是一碗炒河粉的小官司,就推诿或偷懒,消费者还有什么理由害怕依法维权? 陈龙告诉我们:千万不要因为事情小就不敢较真维权。同时,这起炒河粉引发的官司也让我们注意到,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在举证方面存在困难,或许在维权方面可以尝试举证责任倒置。再者,应该有专门的组织走近消费者,为他们提供维权基本方法的专业性指导,让消费者敢于发声、善于维权。 搜索 复制 |